兒童生理、心理及人格發展 朱憶華 撰
所謂「發展」,指的是人們隨時間經過所產生的質與量的變化,這種變化雖然持續一生,但在
童年期最為明顯。由於人類發展頗為複雜,本文希望能幫助讀者藉由對發展的了解,而了解如何
能正常發展,甚至進一步找到實現潛能的方法。雖然發展是所有人類共有的現象,但在面對個體
時,還是要記得每個個體皆有其獨特性,不可一概而論。以下將兒童期分為三個階段,分別討論
各個階段的發展。
一、嬰幼兒期(出生至三歲)
生理發展
嬰兒自出生後幾小時內便有注視能力和聽的能力,也能分辨不同的氣味,但其味覺較不敏
感。嬰兒傾向由動作中學習,即使每個嬰兒做出某種動作的時間有差異,但生理發展仍依兩
個原則進行:1)由頭到尾:由頭部進行至身體較低部位;2)由近到遠:由身體中央部位進
行至外圍部位。一般嬰兒在六至六個半月之間學會自己坐;約在九至十個月之間學會爬行;
十三至十四個月大時能獨自站立;約在十五個月大時能獨自行走。而這些生理的發展,都受
到遺傳基因、營養、生活狀況和一般健康情況的影響
心理和人格發展
依附關係
嬰幼兒藉由觀察、養育者刻意操弄等方法學習如何與外界互動,之後則由於語言能力的發
展,進而促進其認知的成長。受到氣質、性別和家庭關係的影響,孩子呈現出個別差異;而
個別差異也受到母親和孩子間的依附型態(是安全的、逃避的或衝突的)所影響。另外,兒
童身處環境所給予的刺激,以及得到的照顧也會影響他心理和人格的發展。
自我認同
佛洛依德認為出生至一歲半的幼兒,由口腔的刺激得到快樂和滿足。一歲半至三歲處於肛門
期,幼兒由排泄得到快樂的刺激。嬰兒期間,孩子的本我依快樂原則運作,追求立即滿足,
當滿足被延宕時,便發展出自我,自我依現實原則運作,試圖找到可被社會接受的方式以獲
得滿足。佛洛依德認為這個階段中所發生的事件將影響成年後的人格。
艾瑞克森則認為孩子會遇到信賴/不信賴,以及自主與羞怯、懷疑兩個危機,這兩個危機將
會影響人們一生人格的發展。
梅勒則認為孩子經由無法將自主和周遭分開,到處於共生階段,分離¾¾個體化階段,幼兒
脫離母親,開始發展出個別認同,母親的角色舉足輕重。
二、兒童期早期(三至六歲)
生理發展
到了三歲開始,孩子開始呈現修長的外觀,雖然頭部比例仍大,但較之於嬰幼兒期,身體比
例的成長已趨向成人模型。這時肌肉和骨骼成長得更強壯,呼吸和循環系統的容量也增加,
使孩子更健康。
在兒童早期對孩子來說是健康的年紀。由於預防接種似乎控制了如痲疹、德國痲疹、腮腺炎、
百日咳、白喉和小兒痲痹等重大疾病,使得重大流行性傳染性疾病的感染率降低,相對也降
低了死亡率。目前童年死亡的主因,大多為意外,由於孩子們天生富探險精神,又未能意識
危險的存在,父母或主要照顧者,特別需要運用高度智慧予以管教。
此階段的孩子已漸具平衡感,能嘗試以一直線或單腳跳的方式行進,且能維持某種程度的平
衡,而肌肉的發展也逐漸增強,使孩子更能照顧自己,更為獨立。
心理和人格發展
認知的運思預備期
有關記憶的研究發現,孩子的再認能力比記憶能力好,而影響孩子記憶能力的因素包括動
機、研究策略、一般常識、不尋常動作和社會互動。根據皮亞傑的理論,二至七歲的孩子處
於認知發展過程中的運思預備階段,這個階段的孩子能瞭解基本的作用關係,以及認定的概
念,然而他們常混淆事實與幻想,並且不瞭解可逆性轉換的涵意。
語言
在這個階段,孩子的語言和文法能力變得相當精巧複雜,孩子學會以與他人溝通為目的之社
交語言。另外,孩子為了對自己的行動有所控制,也常會出聲對自己說話。
性別認同
此階段的孩子對於人體構造的差異性非常好奇。佛洛依德理論指出由於他們正處於性器期,
也就是生物滿足的主要來源在於生殖器部位。佛洛依德相信戀父、戀母情結是人格發展的主
要力量,在這個時期,人格中負責監督行為的超我部份也逐漸發展出來。超我代表父母和其
他人所傳遞的價值觀。就社會學習理論而言,兒童係藉由觀察父母和其他成人的行為,學習
認識自己的性別,以及正確、適當的行為。至於認知發展理論則主張性別認定和道德發展與
認知發展有關。
親子關係與社會互動
發展學家也發現,育兒的方式會影響兒童的人格;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,以及媒體、觀察攻
擊或親社會楷模等因素,都會影響孩子攻擊和親社會行為的特質。父母透過酬賞與懲罰影響
孩子的部份行為,但懲罰應為立即、一致並伴隨說明,對孩子最有效。由發展學家的觀察,
可以發現之前各家所提的理論雖然都有其值得參考之處,但沒有一個理論可完善解釋發展的
各種情形。
三、兒童期中期(七至十二歲)
生理發展
與兒童期早期比較,此階段的孩子在身體和智力發展上已緩慢許多,由於遊戲需耗費較多的
精力,因此需要較好的營養補充。不良的營養不但使孩子成長趨緩,也使他們無法活潑的遊
戲或保持靈敏的狀態,甚至可能造成家庭關係中的問題。
在三十年前對七至十二歲孩子所做的研究發現,動作隨著年齡進步,而且男孩比女孩跑得
快、跳得高、丟得遠、更有力氣;在十三歲後性別的差異愈加明顯。而目前的看法則認為孩
子在青春期以前,體能並沒有重大的差異,過了青春期以後,情況才會有所改變。
理和人格發展
認知的具體運思期
七至十二歲的孩子正處於皮亞傑所謂的具體運思期階段,他們能運用符號來執行運作。在這
個階段孩子唯我觀減少,對於需做邏輯推理的作業也表現較好,而伴隨孩子成熟度的增加,
對社會角色採取技能的增加,以及和他人互動的增加,孩子的道德發展也因此受影響,對於
孩子的道德發展,皮亞傑認為由強制的道德觀轉變成合作的道德觀;而寇博的道德推理階
段,則支持認知成熟和道德成熟之間的連結。
記憶與語言
這個時期的孩子記憶能力增加很多,部份原因是他們所能記住訊息的數量增加,另一方面是
由於他們學會使用不同的策略來幫助記憶。而孩子更能理解及解釋溝通,也更能表達自己的
意思。到了九歲以後,孩子逐漸對語句構成的複雜性有所瞭解,這項發現乃在提醒父母、老
師和其他與孩子互動的人,孩子有時對於所聽、所看、所讀雖不瞭解,但他們自己並未意識
到,所以成人不要視孩子的理解為理所當然,而疏於分辨他們是否真的明白大人的期待。
學校與家庭生活
不論孩子是否喜歡學校,學校生活仍佔他們大部分的時間,相對地,學校對孩子各方面的發
展亦具有相當的影響。目前美國教育的趨勢,除了傳統的閱讀、書寫和算術之外,更藉啟發
的方式增強孩子的推理能力。而這個目的當然希望能增加孩子的能力,藉由教育的力量,來
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。除了學校中對孩子思考的訓練,美國教育的一項報告也指出父母親可
以引用下列方式給予孩子適度的訓練:
唸書給孩子聽,和孩子對談,傾聽孩子的心聲。並盡量參與孩子的相關活動(說故事、玩
遊戲),培養共同嗜好,和孩子共同成長。
提供唸書及收放書籍、器物的場所。
設定並堅持三餐、睡覺和做功課的時間,確定孩子符合相關的規則。
監督孩子看電視的時間,並代為安排課後活動。
關心孩子的學校生活情況,並分享孩子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。
自我概念
在此階段的孩子開始對自己,以及在文化中生存和成功的必要條件,發展出更合乎實際的概
念。他們對父母的依賴逐漸減少,與他人做更多接觸,透過和同伴的互動,對自己的態度、
價值觀和技能有種種發現。雖然自我概念的發展乃由嬰兒期持續發展而來,但它對兒童期中
期人格和社會發展特別重要。自我概念所指的是,對自己所作所為的瞭解。它的作用在於引
導我們決定未來要做什麼。
自我概念的形成乃來自於自我察覺、自我認識與自我界定,並逐漸發展成自己的想法,進而
產生自我期待。此階段的孩子由身處的社會中看到自己反映出來的影像,並以此影像和對自
己既有影像混合。在努力成為社會一員的過程中,孩子需拓展自我瞭解,更認識社會的運作,
發展行為的標準以及管理自己的行為。諸上種種則會引導孩子走向他所期望的方向。
遊戲
幾千年來,孩子從遊戲中學習,遊戲帶給孩子身體的接觸、自信,並練習運用想像力以及和
別人相處。遊戲給孩子競爭、發洩精力和攻擊性行動的機會,提供社會所接受的方式,然而
隨著科技的進步,新的社會型態取代傳統的型態。現在的孩子較難學到如何自行解決事情。
同儕關係
由於現代孩子所面對的家庭變遷較多,因此和同儕團體的聯繫有時會超過親族團體,而同儕
團體是建立自我概念的地方,學齡的兒童易屈服於同儕壓力,而致使抗拒力薄弱的孩子與他
人一起做出反社會行為。孩子們在同伴中若被同伴忽視又被排斥,有產生情緒和行為問題的
可能性。
情緒困擾
孩子的情緒困擾最常呈現的方式有打架、說謊、偷竊、損壞財物、破壞父母、學校或其他權
威者所訂的規矩,這時候父母親不但要注意孩子的行為,也要嘗試去瞭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原
因,否則只處理暫時的行為,卻對孩子沒有多大的幫助。
結語
兒童在三歲到十二歲這個階段,不論在生理、心理或人格的發展上,都可說是在為他一生的
成長奠基,在這個基礎上,我們除了給予他們適當的營養、提供教育,也要注意他們在心靈
上的發展,以使他們能有更好的未來。父母除了要避免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家庭的孩子作比
較,充分接納孩子的獨特性之外,更重要的是,當發現孩子有任何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,應
盡量尋求資源,畢竟沒有人能期待自己是萬能的父母。尋求資源只是增加我們解決問題的能
力,並不表示就是失敗。也許,這個認知是在養育孩子時最重要的一件事吧!
|